日期:2012/12/27 工商時報 記者崔慈悌/台北報導
 國內企業近來屢遭國外大廠以「專利訴訟」打擊,前副總統蕭萬長昨(25)日建議政府,運用可掌控的閒置資金成立「創新發展基金」,鎖定國內企業所需專利,併購或投資具有資金需求的國外企業,協助產業取得智財權。
 蕭萬長昨天以「以積極態度迎接未來挑戰-臺灣的全球經濟戰略」為題,在總統府月會中發表專題報告。
 蕭萬長指出,今年是世界經濟動盪的一年,也是台灣非常辛苦的一年。大家都想知道目前經濟困境究竟是來自景氣循環的短期因素,還是結構性長期因素?從過去許多檢討來看,結構因素才是目前經濟困境的關鍵。
 他說,台灣多年來發展出許多極具效率的廠商,擅長改良製程和降低成本,成為國際許多產品主要的代工廠商,卻因缺乏關鍵技術與創新,為確保生產優勢,這些廠商選擇外移或採用國內接單、海外生產方式,造成國內就業機會流失,產業逐漸弱化。
 台商過去藉由對大陸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的貿易,加上兩岸產業已逐漸形成垂直分工,出口高度集中於大陸,「這種現象並不利於我國的經濟穩定」。
 由於我國主要貿易競爭對手韓國在區域經濟結盟上積極佈局,但台灣完全被排除在多數自由貿易談判之外。蕭萬長建議加快市場自由開放的步伐,不僅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,並促使臺灣產業快速升級轉型。
 他說,我們不是為了ECFA、TPP才開放,而是要認識到,經濟自由化是對產業轉型有利,所以開放應該是自主的、積極的,不是迫於形勢才開放,更不該只有小腳放大,扭扭捏捏的開放。
 蕭萬長表示,台灣應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的「亞太加值服務中心」,在製造之外增加服務內涵,引入科技元素,增加創意與文化的內涵,讓服務更為精細與精緻,在產品上則增加系統設計與解決方案。
 為強化創新,蕭萬長也建議政府,考慮運用政府可掌控的閒置資金成立「創新發展基金」,協助擴大我國的創新能量。
 他說,該基金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,主動尋找與國內產業有關,具有重要創新專利,但缺乏資金的國外企業,利用併購或投資的方式取得這些企業的智慧財產權,以強化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,並帶動產業升級發展。


Comments are closed.